close

當了爸媽,發現自己變很囉唆的人請舉手(自己先舉很高!)

大家知道嗎?雖然本意都是關心,但是有時這些耳提面命(不管正面負面),都會對孩子行為有影響

如孩子在玩,我們總會提醒「不要跌倒了!」,但才說完,孩子就摔倒了,這就是種語言暗示

所以當孩子正要做一件事時,到底該如何提點,減少狀況發生呢?

以倒杯水來舉例,分享給大家!

(1)減少會聯想或分心的詞句

當孩子拿起水杯要喝水,你對他說「不要打翻囉!」,反而讓孩子開始想像打翻這件事而不專心

或感覺緊張、慌張,最後水杯還是打翻了

 

(2)犯錯後的責罵

當孩子打翻了,爸媽大多是很兇的怒吼「你看!叫你不要打翻還打翻了!」孩子變有壓力

每一次累積下來,容易養成緊張或怯弱的習性

當孩子真的打翻了,不如請他一起幫忙收拾,也是學習遇到事件時能冷靜處理的能力

 

(3)換成鼓勵方式

可以將「不要打翻了!」換成「輕輕的拿好喔!」,較能讓孩子專注再拿好這件事,而不是

一直想像打翻及其後果,也較不易出錯

 

(4)少用「不要...」句型

如「不要吵」換成「聲音小聲點」,或「不要跑」換成「慢慢走」,或者用「你這邊等我」

來替代「不要靠近」等等,這部分就要讓爸媽自己多練習提醒囉! 且當孩子完成任務,也不

要吝嗇給予鼓勵喔!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語言真的是個很微妙的東西,舉個個人親身碰到的例子

像我女兒如果晚餐吃較飽,或吃到她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奶油類),容易夜半起來吐

但睡前都習慣喝ㄋㄟㄋㄟ的她,有陣子睡前討喝我都會警告她「喝了不要半夜給我起來吐喔!我會生氣!」

結果那陣子還真的很常起來吐,也搞的她緊張兮兮的......(淚流滿面)

後來聽人建議,及看些文章,我自己做點調整後,一來會視狀況調整沖泡量,二來換成跟她說

「喝不下沒關係」或等較柔和的說話方式,幾乎不太有這類狀況發生了!

所以言語的使用對孩子影響真的不小,希望大家都能善用囉!

文章來源 華人健康網 www.top1health.com

文章來源 采實文化《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arrow
arrow

    Narwhal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